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,斯大林时期“大清洗”留下的教训是什么?
2025-08-19 00:45:48 123
原创(文/玉子随笔)
斯大林时期的“大清洗”(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,巅峰期为1936-1938年)是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。
1、斯大林为什么要进行“大清洗”?
1937年的莫斯科,一名普通工人伊万在深夜被敲门声惊醒。门外的秘密警察没有解释原因,只留下一句“有人指认你是托洛茨基分子”,便将他带走。
伊万至死都不明白,自己从未读过托洛茨基的著作,为何会成为“敌人”。这一年,苏联有数十万人和伊万一样,在毫无征兆中消失。这场席卷全国的“大清洗”,是什么原因呢?
斯大林的核心目标,是在苏联建立绝对集中的权力体系。这种体系的稳固需要从三个方面形成支点。
第一个支点是消除权力竞争者。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击败托洛茨基、布哈林等对手开始,斯大林始终对“潜在威胁”保持警惕。
三十年代的苏联正处于快速转型期:工业化需要集中资源,集体化引发农民反抗,这些矛盾让斯大林认定,必须清除所有可能挑战自己的力量——无论是党内的不同意见者,还是军队中可能形成派系的将领。1937年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处决,本质上是为了斩断军队与政治的连接,确保军队完全服从于个人意志。
第二个支点是制造“外部敌人”以凝聚内部。当时的苏联被资本主义世界包围,斯大林将这种外部压力内化为“阶级斗争尖锐化”的理论。
他让全社会保持阶级斗争这根弦:农民反抗集体化?是“富农破坏”;工厂生产落后?是“间谍 捣乱”。大清洗通过不断揪出“敌人”,强化了民众对“社会主义阵营受围攻”的认知,进而巩固了“只有团结在斯大林周围才能生存”的共识。
第三个支点是建立绝对服从的治理体系。
大清洗不仅清洗人,更清洗了对他质疑的声音。通过鼓励告密、简化审判程序(甚至不经审判直接处决),每个人为了自保,都会主动与“可能被视为异端”的言行划清界限。这种机制最终形成了“上级意志绝对正确”的治理逻辑,确保了工业化、集体化等极端政策能够毫无阻力地推行。
2、大清洗的影响是什么?
短期来看,大清洗确实帮助斯大林完成了权力集中。到三十年代末,苏联党内几乎再无反对声音,军队指挥体系被彻底重塑,全社会对“斯大林权威”的认同达到顶峰,这为二战时期的高度动员提供了基础。
但长期的代价更为沉重:
人才断层:军队中约70%的将领被处决,导致二战初期苏军指挥混乱;知识分子、技术专家的大量流失,拖慢了苏联科技发展的节奏。
信任崩塌:告密制度让社会失去了基本的人际信任,“人人自危”成为常态。这种信任缺失渗透到官僚体系中,形成了“只对上负责,不对下负责”的形式主义作风。
体制僵化:由于缺乏不同意见的制衡,斯大林的决策失误(如对纳粹德国入侵的误判)难以被纠正;而“绝对服从”的传统,让后来的苏联领导人难以推动改革。
苏联解体留下隐患:
大清洗对苏联的影响极其深远,它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和法治,削弱了军队战斗力,也为后来苏联的政治体制埋下了隐患。
大清洗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:
斯大林时期的“大清洗”是一场严重践踏法治、违背人道主义原则的历史悲剧,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来看,其诸多做法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存在根本冲突。
违背了人民主体地位:大清洗中,大量无辜的干部、群众、知识分子和普通劳动者被诬陷为“敌人”,他们的基本权利被剥夺,甚至生命被随意践踏,这与马克思主义“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”的宗旨完全相悖,实质上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否定。
破坏了党内民主与集体领导:列宁时期强调党内民主和集体决策,而大清洗通过制造冤假错案清除不同意见者,强化个人集权,把党的领导体制沦为个人专断的工具,背离了列宁确立的党内生活原则。
践踏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:马克思主义认为,无产阶级专政需要法治保障,而大清洗中盛行的告密制度、非法逮捕、秘密审判、刑讯逼供等,完全无视法律程序和正义,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,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。
扭曲了阶级斗争理论:马克思主义承认阶级斗争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存在,但强调其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,且有明确的范围和界限。大清洗将阶级斗争扩大化、绝对化,把党内意见分歧、社会矛盾都简单归结为“阶级敌人的破坏”,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严重歪曲。
历史已经明确证明,大清洗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,它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,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,由于个人集权、体制缺陷和对理论的教条化、极端化理解而产生的错误。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,应当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,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,即实事求是、人民立场和民主原则,避免任何形式的极端化和专断行为。
3、斯大林时期的“大清洗”留下的教训要永远铭记
斯大林时期的“大清洗”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深刻教训,为后世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、治理理念和实践探索中提供了多方面警示,核心在于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,避免权力异化、保障人民权利、实现科学治理。
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杜绝权力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:
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最终实现共同富裕,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。大清洗的惨痛教训表明,一旦权力脱离人民监督、异化为少数人维护集权的工具,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初心。
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通过完善民主制度(如选举制度、基层自治、民意表达机制等),确保权力来源于人民、服务于人民,防止因个人意志或小集团利益损害广大群众的基本权利。
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,反对任何形式的“人治”:
大清洗中,法治被彻底践踏,非法逮捕、秘密审判、刑讯逼供等行为泛滥,本质上是“人治”取代“法治”的恶果。
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,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:一方面,要明确法律的至高地位,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;另一方面,要完善司法独立和公正机制,保障公民的辩护权、申诉权等基本权利,杜绝以“阶级斗争”“政治需要”为名破坏法治的行为,用制度防止权力滥用。
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与集体领导,反对个人集权和专断:
列宁时期强调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,而大清洗中,个人集权取代了集体决策,党内不同意见被视为“敌对势力”,导致决策失去制衡、错误难以纠正。
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,如重大问题集体讨论、少数服从多数、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等,防止个人崇拜和“一言堂”。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,更需要通过民主机制实现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,避免因权力过度集中而滋生腐败和专断。
必须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,反对教条化与极端化:
大清洗中,“阶级斗争扩大化”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严重歪曲——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,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,而非无限制地制造“敌人”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,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,避免将理论教条化、绝对化。在社会治理中,应区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,用教育、疏导、改革等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,而非依赖暴力或极端手段,防止因“左”的错误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。
必须构建健康的社会信任与监督体系,防止“告密文化”和社会分裂:
大清洗中盛行的告密制度,摧毁了社会基本的人际信任,导致人人自危、道德滑坡。社会主义国家应致力于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,通过畅通的监督渠道(如舆论监督、群众监督)实现对权力的制约,同时坚决反对利用“举报”“揭发”等手段制造社会对立。
大清洗的教训深刻表明,社会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,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制度。其核心是通过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,通过法治约束权力,通过民主凝聚共识。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始终坚守“人民性”本质,勇于正视自身问题并进行自我革新,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,真正实现制度的优越性。
产品展示
热点资讯
-
1.彼得·林奇:午夜离场的清醒者(估值止盈术)
- 1
- 彼得·林奇:午夜离场的清醒者(估值止盈术)
- 2025-07-10
- 1
-
2.“点评歼某机!巴基斯坦飞行员到底说了”
- 2
- “点评歼某机!巴基斯坦飞行员到底说了”
- 2025-07-27
- 2
-
3.张继科杯为何吸引顶级大咖齐聚?
- 3
- 张继科杯为何吸引顶级大咖齐聚?
- 2025-07-29
- 3
-
4.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化粪池清理
- 4
-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化粪池清理
- 2025-07-12
- 4
-
5.黄岩岛也要填岛了?三艘“海上巨舰”到位,菲总统马科斯急了
- 5
- 黄岩岛也要填岛了?三艘“海上巨舰”到位,菲总统马科斯急了
- 2025-08-18
- 5
-
6.蒙犽胜率暴跌玩家怒斥策划无情削弱
- 6
- 蒙犽胜率暴跌玩家怒斥策划无情削弱
- 2025-07-30
- 6
-
7.经典老电影《广岛》非常精彩,百看不厌,强烈推荐!
- 7
- 经典老电影《广岛》非常精彩,百看不厌,强烈推荐!
- 2025-07-30
- 7
-
8.马科斯没想到,中方火速撤离,美国也帮不了,菲失业率飙升
- 8
- 马科斯没想到,中方火速撤离,美国也帮不了,菲失业率飙升
- 2025-07-11
- 8
-
9.2025中考分数线波动,AI算分引纠纷,区块链档案藏着什么秘
- 9
- 2025中考分数线波动,AI算分引纠纷,区块链档案藏着什么秘
- 2025-07-13
- 9
-
10.女篮热身赛收官战! 中澳二番战获央视转播: 张子宇或复出大战
- 10
- 女篮热身赛收官战! 中澳二番战获央视转播: 张子宇或复出大战
- 2025-07-08
- 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