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2国刚签完协议,普京还没正式出手,北约这么快就怂了

2025-07-26 03:27:43 99

当前国际政治舞台正上演着现实版"三十六计"。

德国总理默茨7月17日的英国之行,与首相斯塔默签下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合作协议,表面是防务自主的雄心勃勃,实质折射出欧洲大陆的深重焦虑。

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宿敌握手言和,绝非念及旧情。

英国脱欧后在西欧日渐孤立,德国工业命脉被能源危机掐住咽喉,两国军费集体爬坡至GDP3.5%的红线,与其说是主动作为,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的自救。

普京的钢铁洪流在东欧边境虎视眈眈,特朗普的"美国优先"政策更让大西洋同盟的基石摇摇欲坠。

这种历史性妥协背后,是欧洲传统强国对美国战略收缩的深刻不信任。

俄罗斯的反击来得狠辣直接。

随着克林姆林宫正式废止1996年《俄德军事合作协议》,象征冷战结束的和解旗帜应声坠地。

这项曾孕育过联合装备研发的军事纽带,被欧盟第18轮制裁中的北溪管道条款彻底割断。

但莫斯科显然早有预谋,转向亚洲市场的战略部署已现成效——印度石油进口半数来自俄罗斯,北京街头飘散着伏特加与茅台混酿的气息,都是地缘经济版图重构的鲜活注脚。

北约内部的分崩离析更耐人寻味。

当美国要求盟友集体摊派17套"爱国者"导弹系统时,巴黎用"欧洲优先"的生产计划将其顶回,罗马则被曝出十年军费只够搭建几座机库。

这种貌合神离的窘境,恰似东欧与西欧对华政策的分裂缩影:前者既要政治对抗又要经济合作,后者既要市场封锁又要避免流血,华盛顿在两者间来回摇摆却始终不敢真正出招。

现在的北约集团,就像个纠结的精神分裂患者,在自相矛盾的指令中逐渐丧失行动能力。

当下世界格局的演变恰似围棋博弈。

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中开辟第二战场,欧洲在战略自主的道路上磕绊前行,美国在领导权威衰退中进退维谷。

各国都在以实力重塑规则,曾经的秩序维护者反而成了最大变数。

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揭示的真理从未改变:国际舞台上,最终能让人屈膝的永远是真刀真枪的实力,而不是历史情怀或道德高调。

产品展示

热点资讯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