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6万亿冲刺!“三州一门”成关键引擎,引领经济跃升

2025-07-10 15:37:18 158

福建人这几年可能常听到一个数字:6万亿。这不是什么天文课上的概念,而是咱们省给自己定下的硬目标——到2026年,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6万亿元。回头看看2020年才4.39万亿,等于五年要猛增1.6万亿,算下来每年增速都不轻松。但既然敢提,说明是真有底气。毕竟2023年全省GDP已经冲到5.4万亿,站在这个台阶上再看未来三年,目标似乎不再遥不可及。

这股底气从哪来? 翻翻福建这几年的成绩单,确实有骄傲的资本。过去五年,经济总量连跨3万亿、4万亿两个大关,人均GDP更是一举突破10万元。基础设施也像搭积木一样层层夯实:市市通动车、县县通高速、港口吞吐能力堆到8亿吨,连福州厦门都迈入了“地铁时代”。这些不是纸面蓝图,而是老百姓能真实感受到的变化——比如闽北山区的老乡进城更方便了,宁德的企业发货更快了。

但最硬的底气,还是攥在几个“经济火车头”手里。福州、泉州、厦门、漳州,被民间称为“三州一门”,这四座城就像四台大马力引擎,各使各的劲,却共同拉着福建往前奔。

福州:省会就得有省会的样子 身为老大哥,福州去年GDP逼近1.3万亿,增量620亿领跑全省。它很清楚自己的角色:既要当增长极,更要当创新源。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这些新赛道,福州冲得很猛。走在滨海新城,能感受到一股“未来感”——这里不是简单盖几栋楼,而是把整个产业链条往里装。闽侯的科学城也在拔地而起,据说要打造东南区域的创新大脑。有网友调侃:“福州现在不像福建的省会,倒像东南沿海的科创会客厅。”

泉州:老牌强市的转型阵痛 泉州去年GDP1.21万亿,数字很亮眼,但细看增量才69亿,几乎原地踏步。这座靠鞋服、建材打天下的民营经济重镇,正经历转型的“卡壳期”。纺织厂老板们见面聊的都是“机器换人”“品牌出海”,焦虑中带着狠劲。晋江的智能工厂里,机械臂替代了三分之一的流水线工人;石狮的跨境电商仓库,半夜还亮着灯打包发往东南亚的包裹。泉州人明白:传统制造的老本啃不久了,唯有把海丝枢纽的牌打好,用开放换升级。

厦门:精致城市的硬实力 厦门去年GDP破8000亿,增长虽只有3.38%,但含金量不低。它的优势不在规模,而在浓度——金融、旅游、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占了大头,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也在悄悄崛起。走在软件园二期,年轻人抱着笔记本讨论“芯片设计”“AI大模型”的场景随处可见。更关键的是,厦门手里捏着自贸区、金砖基地这些王牌。一位外贸商说得实在:“从厦门港发一柜货到雅加达,比内陆省快一周,这就是竞争力!”

漳州:黑马姿态杀出重围 漳州常被戏称“福建后花园”,但去年它让很多人改观了。GDP总量5728亿虽排第四,可7.11%的增速全省第一!古雷半岛的石化项目昼夜不停,宁德时代落地的锂电基地直接带来千亿级产业链。连本地人都惊讶:“以前觉得漳州只有荔枝和土楼,现在连公交车都用本地产的电池了。”农业也没丢下,一套“田园都市”的组合拳,让食品加工成了隐形冠军。

宁德:意外杀出的“第五极” 虽然不在“三州一门”名单里,宁德却成了最大变量。7.11%的增速背后,站着全球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。它带动的不仅是自身3800亿GDP,更盘活了整个闽东——锂电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不锈钢新材料、铜材料四大产业集群,像磁铁般吸来200多家配套企业。有位在宁德建厂的老总感慨:“十年前这里还是‘东南沿海末梢’,现在成了‘亚洲锂电心脏’。”

6万亿的底气与悬念 细看福建的算盘,其实是多轨并行:一手抓数字经济(2020年规模已破2万亿)、海洋经济(产值全国第三)、文旅经济;一手通过“三州一门”的差异化布局,避免城市间内耗。福州搞创新、泉州促转型、厦门扩开放、漳州增动能,再加上宁德这类黑马补位——这种多点支撑的结构,比单靠某个城市硬扛要稳得多。

但隐忧也不是没有。泉州传统产业升级的步子能否再快些?厦门3%的增速能否匹配其高定位?还有全省共同的挑战:土地、能耗、碳排放的紧箍咒越来越紧,台海局势牵动外贸神经……就连街头面馆老板都懂:“客单价涨五毛,客人就少两成——经济指标和百姓感受,有时是两本账。”

所以当省里喊出6万亿时,许多人一边期待一边盘算:福州若能保持年均5%增速,泉州把增长率提到3%以上,宁德继续狂飙,漳州稳住势头,再加上其他地市别“拖后腿”——2026年撞线时,我们或许真能见证一个全新量级的“新福建”。但话说回来,比起冷冰冰的数字,老百姓更在意的是:钱包能不能跟着鼓起来?家门口的工厂还招不招工?孩子毕业了用不用往外省跑?这些问题的答案,才是6万亿的真正含金量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耀世娱乐介绍

热点资讯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