瘫痪俄导弹工厂!乌军无人机穿透俄腹地,双线反攻背后的致命战术

2025-08-18 07:28:53 88

8月11日凌晨,一架乌克兰EP-1远程无人机悄然穿越俄罗斯防空网,精准命中下诺夫哥罗的阿尔扎马斯仪器制造厂——这里是俄军Kh-101、Kh-32巡航导弹的“大脑”生产基地。 现场火光冲天,控制系统生产线陷入瘫痪,而俄防空部队竟全程“静默”未拦截。

这已是乌克兰一周内第二次深入俄腹地打击军工命脉:三天前,萨拉托夫炼油厂刚被无人机炸毁,1名平民丧生,燃油供应链遭重创。 与此同时,俄军在前线疯狂反扑:大桥被重达三吨的FAB-3000超级航弹撕成碎片,顿涅茨克方向24小时爆发137场交火,一支俄军营级指挥所遭“斩首”,指挥官与参谋长当场毙命。

令人窒息的是,俄罗斯突然宣布将试射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——这款射程2.5万公里、可携带核弹头的怪物,被西方称为“无法防御的末日武器”。 战火正从车间、战壕直逼核威慑的深渊。

制造厂的遇袭绝非偶然目标

这座工厂深藏于下诺夫哥罗德州腹地,专门生产Kh-101导弹的BDG-1M阻尼陀螺仪、Kh-32的K-051惯性导航系统——这些精密部件如同导弹的“中枢神经”,决定打击精度与可靠性。

乌克兰情报部门早已将其标记为“断链行动”的优先级目标:比起戒备森严的总装厂,零部件供应厂防空薄弱且修复周期更长。 袭击中,至少四架EP-1无人机穿透防线,其中两架直接命中主厂房,引发设备燃烧和化学品二次爆炸。 浓烟中,陀螺仪校准车间损毁严重,俄方被迫疏散周边居民。

8月10日凌晨,乌军无人机群扑向这座年处理700万吨原油的核心设施,爆炸导致储油罐连环起火。 该厂生产的航空燃油占俄南部战区供应量的40%,直接影响俄空天军对地支援能力。 袭击中一架无人机坠入居民区,震碎公寓玻璃并造成1名平民死亡,暴露俄纵深防御的致命漏洞。

俄军的报复同样凶狠

7月26日,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击中乌克兰第聂伯罗市兵工厂——距居民楼仅800米处,这座为挪威生产无人机部件的工厂瞬间化为废墟。 双方默契地执行着“工业链歼灭战”:你炸我的导弹陀螺仪,我毁你的无人机芯片厂。

当后方军工链火光冲天时,赫尔松州前线的琼加尔大桥在一声巨响中崩塌。 俄军苏-34战机投下FAB-3000巨型航空炸弹,这座连接第聂伯河左岸与科拉利奥夫卡岛的关键通道被拦腰炸断。 桥体钢筋扭曲成麻花状,爆炸冲击波震碎三公里外窗户。 乌军依赖此桥运输装甲车与弹药,俄军意图彻底切断赫尔松右岸补给线。

地面战斗则陷入血腥消耗

俄军多支集团军在顿涅茨克、苏梅、扎波罗热三方向协同突击,宣称控制达奇涅定居点。 过去24小时内,双方交火达137次,俄军炮兵日均倾泻5万发炮弹,重点打击乌军铁路枢纽和弹药库。

8月10日,其锁定赫尔松州奥列什基地区的一个俄军营级指挥所,精准炮击导致指挥层“团灭”——包括营长、参谋长在内的25人丧生,11人重伤。 该指挥所负责协调第聂伯河左岸炮兵阵地,瘫痪后前线俄军火力协调陷入混乱。

无人机成为消耗战核心

俄军日均出动1000架次“沙赫德”自杀式无人机,采用错时飞行、高空突防新战术,命中率从10%升至20%;乌军日均拦截超300架,但单枚“爱国者”导弹拦截成本高达300万美元,经济压力剧增。

战场僵局中,俄罗斯突然打出“核威慑牌”。 俄国防部宣布即将试射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——这款长12米、重6吨的庞然大物,理论射程可绕地球半圈,搭载核弹头后能在大气层内持续盘旋数周。 北约评估认为,其超低空飞行与核动力设计使现有反导系统完全失效。

但“海燕”项目充满隐患

2017年至今的8次试射中,4次因反应堆故障坠毁,2019年一次爆炸甚至引发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辐射泄漏,造成5名科学家死亡。 俄方选择此时展示“杀手锏”,直接回应西方军援升级:美国刚批准向乌移交射程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,德国增加“金牛座”巡航导弹供应。

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8月10日的电视访谈中发出直白警告:“核冲突风险未减弱。 若北约武器打击俄本土,我们将使用一切武器反击。 ”俄军已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“伊斯坎德尔-M”导弹至白俄罗斯,并加快“榛树”高超音速导弹列装。

北约则加速在波兰部署“宙斯盾”反导系统,但内部裂痕加深:波兰呼吁对乌开放所有武器限制,德法则担忧过度刺激俄方导致局势失控。

新闻动态

热点资讯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