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如何变温暖家园?中央会议定调人本转型

2025-07-25 02:45:14 102

当清晨的阳光穿透林立的高楼,有多少人感受到的是城市的温度,而非冰冷的钢筋水泥?当城市化进程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,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人为本的“内涵式”新阶段。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深层思考:城市如何真正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“家”。

2025年7月14日至15日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,明确指出中国城镇化已告别高速增长,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。这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型,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品质和温度。本次会议旨在将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六大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,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福祉,并确保边缘群体的需求被充分尊重,避免政策执行中的“形式主义”与“一刀切”。

要让城市从“钢筋水泥森林”变为“有温度的家”,核心在于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落细落实,拒绝空泛的指标堆砌。长期以来,部分城市在追求“现代化”的过程中,可能出现过度强调“面子工程”而忽视居民实际需求的倾向。例如,一些“创城”行动中,尽管投入巨资,却可能因为“突击式”的清理整顿、忽视个体商贩生计,反而削弱了城市的烟火气与居民的获得感。这种简单粗暴的“一刀切”模式,往往源于政绩观的偏差和缺乏深入基层、倾听民意的耐心,最终导致政策与民心脱节。

真正的“人本回归”要求城市治理者转变思维,从“管理者”变为“服务者”。这意味着在城市更新中,要充分尊重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和多元文化价值。上海杨浦滨江的转型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,其在工业遗存保护与公共空间活化中,注重保留城市记忆,同时融入市民休闲娱乐功能,使得老工业区焕发新生。这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,而是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公众参与,让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共同缔造者和受益者。例如,在老旧小区改造中,不应仅限于外立面粉刷,更要关注适老化改造、社区公共空间营造、生活服务配套完善等,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。西宁市城管部门通过“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城管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服务闭环,以及推行“柔性执法”,有效避免了“层层加码”和“一刀切”,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,正是回归人本的生动实践。

此外,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,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,让居民在城市中找到“家”的感觉。通过健全网格化管理、搭建社区议事平台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,能够有效促进邻里互动,增强社区凝聚力。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、完善交通微循环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,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基础。当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服务,城市便不再是冷漠的集合体,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。

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,是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尊严、感受温暖、实现价值。告别“钢筋水泥森林”的冰冷,拥抱“有温度的家”的温馨,城市方能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、精神富足的美好家园。要让城市成为“家”,必须让每一个政策的触角都延伸到个体需求,让每一次更新都充满人文关怀,让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,绽放出真正的生命温度。

新闻动态

热点资讯

推荐资讯